从生产线的“精打细算”到检修场的“毫厘之争”,寺河矿积极践行“节约就是增效”的理念,充分发挥维修人员的技术优势,精心挑选可用材料,让废旧物资重获新生,减少新物资投入,将节支降耗落到实处。
在寺河矿,每天都上演着“化腐朽为神奇”的故事,在机电维修队的眼中没有废品,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。他们巧施“点金术”,按照标准制作各类牌板栏、设备架和皮带过桥等加工件共计2139件,节约成本近15万元。
同时,该矿机电维修队不断完善设备配件与材料回收复用机制,将一个个“废残品”变身“香饽饽”,拨响降本增效“金算盘”。一季度共修复电气设备27台,节约成本近百万元。机电维修队队长赵志刚指着焕然一新的皮带架说道:“我们通过建立台账,对废旧配件进行分类整理,采用自制加工、技术改造、拼装复用等多种方式,让废旧材料‘变废为宝’,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。”
未来,寺河矿将不断探索创新,让废旧物资的“变形记”持续上演,让节支降耗的“点金术”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。